美国游学的学术思考与总结(海关组)

发布者:彭洋静发布时间:2018-11-08浏览次数:1081

一、公共管理中的协作治理

美国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国家,200多年的发展成就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同时其发展和繁荣保持了高度的连贯性,这与美国的地理、人文、政治背景是分不开的,其政治制度特点鲜明,值得探究。2018年暑期研修项目提供了宝贵的机会,使我们得以带着书本中的理论问题前来考察美国政治制度。

在美国雪城大学的学习与交流期间,通过纽约州、奥农达嘎郡等地的参访活动,我们对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思考。正是在这样分权制衡的政体下,美国创立了联邦制的政权结构。政府有联邦政府、州政府之分,在联邦层面和州层面均实行分权制衡。同时,在联邦与州之间实行垂直分权,根据政府必须接近百姓才不致剥夺人民自由的原则,将有关各州自治权保留给州政府,各州政府本身拥有立法、司法、行政诸权限,联邦政府的权力系以一州政府无法单独行使者为限,如课税、财政、国防、外交、货币银行、出入境管理、对外贸易、国民福利、邮政,以及科学艺术的发展等。

1.三权分立与联邦政府

美国联邦政府(Federal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主要包括国会、总统、联邦法院三大机构,依据三权分立与联邦制两大政治思想而制定,将立法、司法、行政三种权力分别独立,互相制衡,以避免政府滥权。

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是美国宪政制度最具有现实意义的原则,它是宪政其他原则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美国人的权力分立与制衡的思想主要来自于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并进一步把这种思想变为现实的制度。这是我们在华盛顿首府参访美国国会时深刻的思考与体会。

权力分立与制衡思想是限权政府理念的进一步延伸。要防止政府滥用权力和暴政、保障人民的权利,仅仅限制政府的权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权力有可能集中到一个人,一个部门的手中,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权力很小,也照样能给人们带来危害,所以还必须寻求另外的保障措施,这就是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

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就是在国家结构和政府内部都实行分权,以权制权。包括两个层次上的,一是联邦和州两级政府的纵向分权即联邦制,二是一级政府内部的横向分权,即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门的分权。这里先谈横向分权,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把权力分别授予三个彼此独立而又平等的部门,立法权属于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属于各级联邦法院,但是三种权力的分立不是绝对的,不受制约的,而是在彼此分立保持独立的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保持平衡。例如,立法权属于国会,但总统有权否决国会立法,国会又可以推翻总统的否决;行政权属于总统,但行政机构的设置和所需费用需由国会依法律批准。

2.公民与国家

正是基于这一系列的制度设计,折射出美国政府和公众对集权与多数人的暴政保持相当的警惕。美国当代著名法学家德沃金对此也作了这样的陈述:“宪法,特别是权利法案,是被设计用来保护公民个人和团体以反对大多数公民可能要去制定的某些决定,甚至大多数人认为它是社会普遍的和共同的利益的决定。[1]

这其中反映了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1、人民主权,2限权政府。

宪法是人民权利神圣的保障书;是约束政府权力的根本大法。美国宪政的精神集中体现在著名的《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中。《独立宣言》诞生于1776年,由杰出的民主主义者杰斐逊起草,以洛克和卢梭的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作为理论依据,它是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即人生而平等,人人享有不可转让的权利,政府的正当权力来自于被统治者的同意等原则。《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诞生于1787年,宪法体现了《独立宣言》的精神,系统构建了美国的政治制度,1791年宪法又增加了《权利法案》,开启了以成文宪法列举人民权利的先河。我们在纽约州奥侬达嘎郡议会参观时,这三部重要的文献就悬挂在议会厅墙面显眼的位置,提示着议长和议员们应恪守的宪政原则。

美国宪政制度的确立就凝聚了美国开国国父们无数的心血和智慧,杰斐逊,麦迪逊,华盛顿,汉密尔顿等等,这些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们都是那个时代最有智慧和才华的哲人,是那个时代的精英。他们精心设计的的宪政安排,不但给美国带来了持久的繁荣和稳定,也给人类文化增添了极其宝贵的内涵。在宪法诞生以后的200多年中,美国人民精心维护着这一伟大的宪法传统,并通过宪政实践对宪法不断充实和完善。美国宪法不仅开辟了宪政实践的新天地,解决了宪政运行层面上的问题,而且成为为民众所信仰,并使其著称于世界。

人民主权是美国宪政的根本。美国宪法也正是人民主权精神实质的体现,宪法的序言就是:我们合众国人民,以人民的名义制定宪法,再不是以各州的名义。此前,《独立宣言》确认了政府的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它将人民权利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公民,明确保障个人的基本尊严,价值,自由和权利。选举是人民主权最直接的体现,宪法详细规定了选举制度。执政者会十分谨慎地遵循人民主权的这种预期反应规则,他们会非常关注公众将如何对他们的一切政策做出反应。

同人民主权原则紧密相连的是限权政府的原则。所谓限权政府原则,就是说政府的权力或职能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政府主要是消极地保护或保障人权,负责人们的安全,维护秩序与和平,而不是积极地促进人们的福利或幸福。政府应该是守夜人,杰斐逊认为:管的最少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权利法案列举了政府不得侵犯的人民权利,这都是限权政府原则的具体体现。

虽然后来新的公共管理理论质疑了政府守夜人的角色,但从保障公民权利的角度限制政府权力的观念并未过时。

由于这样的政治制度,叠加了地理资源、历史机遇等多重因素,美国人才得以享受持久的自尊、和平与繁荣。而宪政,则是这个政治制度的核心与灵魂,宪政是以宪法体系约束政府权力,保护公民权利的一种制度性安排。在美国宪法文本中,蕴含着宪政的理念与精髓,包括权利保障、分权制衡,成为许多立宪国家的重要参考。

3.政府与市场

美国经济是西方国家中最市场化的经济。我们就客观地来看看美国经济崛起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观点把美国的成功归结为政府无所作为,甚至有的学者用《国富论》来解释美国的经济成功,是对美国经济发展历史缺乏深刻观察的表现。美国搞的是市场经济,但是美国的成功首先不是市场经济的成功,美国的经济奇迹首先不是市场奇迹,恰恰相反,美国的成功是对《国富论》说的成功,是美国学派的成功。18—19世纪,美洲产生了那么多的国家,搞的都是市场经济,为什么美国成功了?关键的差别就是美国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对《国富论》的理论和模型说,而不是抄袭了《国富论》中放任自流的市场经济模式。

中世纪,自由主义首先在荷兰成型,想走一条没有国家的繁荣之路,未能如愿。英国倡导自由主义,但同时也意识到要走有国家的繁荣之路,通过法治来限制国家强制力,让国家充当守夜人的角色,经历了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包括十九世纪中叶经济危机、贫富两极分化、阶级对立等一系列问题。

而真正实现自由主义大转型,是在20世纪的美国,走向强大国家的繁荣之路,这是资本主义的大转型,国家与社会并行,推动福利、实现社会合作,走政府主导与市场自主并行的道路。

一是国家战略主导着市场的走向。从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看美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美国从刚独立的13个州,到成为一个超级大国,国家的发展,经济战略固然重要,国家的整体战略更加重要。美国立国就把国土的扩张定为国策。没有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和购买从西班牙、墨西哥、法国和俄国手中获得大量的国土,没有当初对印第安人无所顾忌的掠夺,就没有今天美国地理资源的各种优势,这并非市场能实现。

1812年的对英战争之后,美国实施了第一次转型,大规模实施进口替代战略,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并用保护主义、国内市场、高关税、高价格、高利润作为新兴产业发展的动力,同时用高于欧洲的工资吸引欧洲的人力资本。

罗斯福时期,政府大范围深层次地介入经济,通过政府干预缓解贫富悬殊,实施强力的财政驱动,抑制金融泡沫,推动全面的创新,在短短的几年就使美国经济总量翻了几乎一番,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最终登上超级大国的宝座。

二是政府干预市场的积极性与有限性并存。总体来说,美国政府恪守有限政府的界限,给予市场自主权,但仍然保有市场保持积极的主动干预的趋向。美国历史上通过土地和人口扩张政策来吸纳市场经济内生的过剩;缓解贫富悬殊和财政投入的政策,限制市场的消极作用,来吸纳过剩;从1980年开始,废除许多政府必要的干预,淡出财政驱动,试图通过金融市场,通过创造财富,让财富效应来吸纳过剩。政府推动一系列创新和产业升级,创新和产业升级是美国经济成功的重要因素。从独立开始,美国政府就直接推动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美国土地国有,它利用免费赠予土地的方式,创立了许多公立大学,并以同样的方式资助了许多私立大学,比如我们此次参访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著名学府。为了减少开办成本,同时把文化在辽阔的土地上扩散,美国政府把许多大学办到乡村,并以此为中心发展出许多中小城市。没有政府推动的产业升级,美国不可能是今天的美国。此外,政府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上一样动作惊人,独立伊始,美国政府就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以水运为主的时代(独立-铁路兴起)成立了许多港运局,疏浚河道,修建港口,兴建运河;19世纪的铁路建设时代、20世纪的高速公路建设时代和20世纪的航空时代,美国政府都是巨大的推手,帮助航空公司发展,甚至帮助飞机制造商开拓国际市场,摧毁竞争对手。此外,美国政府还保持着特定军工等产业控制,对汽车行业和钢铁行业提供产业保护。

从这两方面看,美国的成功不是市场经济的成功,是市场经济和政府共同努力的结果。

4.优劣并存,局限性依然存在

尽管如此,美国三权分立和联邦制的政治结构,以及写满人民权利的美国宪法,最终捍卫的是依然是金钱与利益。雪城大学游学期间,关于美国究竟是谁在统治的问题,Grant Reeher教授坦言他的看法是富人统治。

美国所讲的民主有其合理的成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场合讲民主时往往都背离了民主的原意。由于自由宪政概念的提出,民主的适用范围被限制了,经过长期的异化,民主的原意被彻底颠覆了:把选举代表放在第一位,而把人民的决定权放在第二位,民主完成了从人民统治人民选择统治者的转型:人民变成了选民民主变成了选主[2]因而,从实践来看,当自由的竞争性的选举实现了普选后,人民依然不能当家作主,因为选举的贵族寡头性质还在,即使特朗普当选总统也不例外。

美国的两党并非代表人民的利益。以特朗普为例,特朗普的当选被称为草根的胜利,然而特朗普本身就是精英集团(军工利益集团和石油利益集团)的人。2008年奥巴马竞选时也是草根形象,后来证明他实际上代表了华尔街的利益。特朗普大搞基建,修建围墙,扩军,向盟友输出武器,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代表了这些集团的利益。此外,虽然美国有两党制,在某些方面看来,是可以产生权力的制约,因为权力可以带来腐败,可以破坏法治。在中国,我们也在实践的将权力关入制度的笼子,也就是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但在美国,更需要思考的却是对资本的制约。因为,中国不会产生资本凌驾于政权之上的事情,但是美国却是习以为常。


二、中美NGO比较分析及启示

NGO组织对于推动一国的政治民主、经济繁荣、推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我国NGO组织目前的发展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亟需一套解决的措施和依据。因为 NGO 组织源起于西方,并在西方社会蓬勃发展,而美国又是当今世界上 NGO 组织最发达的国家之一,NGO 组织已经成为美国社会最鲜明的特征之一。通过对中美 NGO 的发展情况、运行现状及成因进行比较分析,分析美国 NGO 组织的运营环境和管理体制等,或许能对优化我国NGO 组织健康持续的发展、提高我国的公共管理水平有所启示。

ebba29f49cb6005

1)美国NGO 组织情况概述

第一、特点及优势

一是种类多样,数量庞大。贯穿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形式多样,具有不同的层次、规模,其在各行各业,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环保、公益志愿、休闲娱乐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是作用突出、影响深远。与美国公民社会生活中联系最为密切的组织,在美国的社会服务组织中,超过一半的医院是私立非政府机构;一半左右的大学是私立非政府组织,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几乎所有的交响乐团和 70% 的博物馆、艺术馆是私立非政府组织。三是独立性高。属于自治组织, 是在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负责、自我决策的情况下来运行的, 政府和其它任何组织无权对其进行干涉和控制。四是资金来源多样化。有着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来源。五是社会认可度较高。因为组织发展成熟,并且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次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社会的发展创造了很大的价值,并且其服务和产品的受益面广,所以在社会上的认可度高。

14246750_14246750_1349266743281_mthumb

第二、运营环境和管理体制

一是运营、发展有着一个良好宽松的环境。法律健全:给予了NGO组织法律上的合法地位,保障了其健康发展。美国法律明确赋予公民广泛的结社自由、言论自由权,赋予了NGO组织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运行的行动自由自主权。社会环境:在美国坚持这样一种职能划分,即市场(企业)——NGO——政府,当遇到问题时,首先考虑市场是否能发挥作用,若能够做好,便交由市场;若不能,则交给NGO组织;若市场和NGO组织都不能很好的完成,则最后由政府来承担。这就给了NGO组织很大的发挥作用的空间,在社会管理中,它们既合作又分工,既互相监督又不相互干涉,既功能互补又各司其职,这就为NGO组织的发展形成了一个高度民间性和独立性的格局。志愿精神和慈善文化:因为美国是一个有着宗教信仰的国家,其浓厚的基督教慈善文化,以及公民强烈的志愿意识都激发美国公民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投入到NGO组织的公共服务供给中来,以及为NGO组织大量捐助,资金扶持等。

t01b8f85354d895ecf4

二是有着一整套完整的管理体制。简单方便的注册登记制度:美国NGO组织的成立,其手续和程序简便易行,采用备案制度,更注重NGO组织的宗旨和目的。完备的税收制度:美国对于NGO组织有着严格的免税资格认定制,有专门的机构对申请免税的组织的性质、宗旨进行审查,以确定其是否享有免税资格和享有怎样的免税待遇。严密的监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如美国法律对受赠、捐赠行为有着严格的规定。

2)我国NGO 组织的情况概述

第一、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的不断健全完善,公民社会也得以孕育发展,诞生了一系列NGO组织。 1995 年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的召开,NGO 更是迎来了重要的改革发展机遇。不论是具有官方色彩的非政府组织,还是私人建立的非营利性的民间组织,各类草根组织都迅速发展。目前,我国的 NGO 组织已经初具规模,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自身的作用和价值。我国的NGO组织总体上有: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其活跃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自身的价值和功能,如一些扶贫助学、扶弱助残的民间组织; 还有关于绿色生活、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卫生事业、法律服务等方面的草根组织。

t01b5bf78d95337d7ef

第二、存在的不足

目标错位:一是背离了社会团体非营利性的基本特征,为个人或小集体谋求经济利益,实际上变成了经济组织;二是过多参与政治,或是因政治需要而建立,被当成了政治组织。

内部管理水平低下,章程内容过于行政化,组织没有明确的定位:缺乏有力的领导和管理,规模有限。对公民缺乏号召力,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人才,没有新鲜血液的流入,长期处于停顿状态。内部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项目管理缺乏科学性。社会公信力不足。

资金来源匮乏,渠道单一:严重影响着我国 NGO 组织自身的运转和项目活动的开展,从而导致 NGO 组织无法很好的发挥自身作用,创造社会价值。

国际化程度不高:我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 NGO 组织非常少,并且我国 NGO 组织缺乏全球化、国际化意识,在响应国际社会方面也往往十分欠缺,在国际舞台上缺乏主动性。

3)启示

第一、培育良好的生态环境

完善立法,为 NGO 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针对 NGO 组织的成立、运营、发展、监督保障等配套的法律体系;给予社会中介组织法律上的认可和保护,给予其合法的地位,从而更好地确定 NGO 组织的责任,规范其运作方式。应该针对NGO组织的税收优惠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对NGO组织的税收优惠范围,税收优惠资格申报、认定、减免程序等做出法律上的规定。加大力度建设公民社会,促进民众的自我意识和独立自治精神觉醒,促进公民社会的强大、完善和成熟,使民众能够自觉自愿地有效地参与到社会生活的治理中来,并且关注公共问题,关心公益事业发展,培养具有公共精神的现代公民。

第二、政府与NGO 组织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政府转变职能,简政放权,让NGO组织独立地组织社会资源,致力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给予NGO组织自由宽松的社会发展空间,并在政策方面创造有利于 NGO 组织发展的条件。如简化注册登记手续,降低注册门槛;使公民自主自愿建立的非政府性质的民间组织能够获得合法的身份和地位;后期加强监督,建立完善的NGO组织信息披露机制;完善扶持NGO组织的税收优惠政策和加大对NGO组织的财力支持,解决NGO组织资金不足的困境等等。

第三、NGO 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社会公众认同度

NGO 组织应明确自身定位,充满公益精神,才能提供更好的公共物品,获取社会的信任,提高自身公信力;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善于捕捉各种机会,适时调整自我,注意开拓新的领域;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变革自身,增强组织本身的自我造血功能同时,借鉴一些商业部门的最佳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实现科学化的管理;并根据自身特点摸索出属于第三部门的管理方式,提高内部的治理能力,并且加强组织的自律;利用社会化媒体营销,扩大公众对 NGO 的了解和认知;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应该注重和其他社会机构,相关NGO组织的合作互助,以共同解决社会问题。

  

三、中美贸易战

中美贸易争端,又称中美贸易战,中美贸易摩擦。从直观上看,是中美经济关系中对价值的判断不一所造成的,主要存在于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领域,和中国没有优势的进口和技术知识领域。

d74875bb97bf2189af4e66bb7f0c5255.jpg

我们复旦游学团去美国之前,中美双方刚刚发表声明,继美国宣布对第一轮约50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关税之后,中国对同等规模商品加征关税。由于我们海关是中美贸易争端最直接的执行者和见证者,不少朋友和我开玩笑说,“中国已派出你们这支海关代表团前往华盛顿白宫,与特朗普总统进行谈判”。我们其实也挺想完成这个任务,可惜游学行程太满,没时间会见总统先生,只在白宫侧门外面远眺了一下总统的座驾。

55BA42F9-F210-43B7-BFB2-2567665B62FC.JPG

不过在雪城学习期间,确实有不少同学非常关注中美贸易争端一事(毕竟我们签证均已受影响),在课堂上举手向老师提问了关于对中美贸易争端的看法,雪城老师们非常老实,也非常可爱,答曰:雪城的老师都不喜欢特朗普,老师群体也更拥护民主党而非共和党,认为特朗普总统做了很多傻事,其中就包括挑起中美贸易争端,他们并不喜欢这样的政策,认为会有损双方的关系和友谊,也有损双方的经贸关系。作为海关的一份子,我们应该比其他同学更关心美国人民对中美贸易争端的看法。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雪城老师作了这样的表态,其他民众呢?我们走在大街小巷,和随车导游、司机等也聊起这个话题。他们的意见和中国国内的报道有挺大的差异,对工作阶层相对低一些的他们而言,特朗普的诸多政策刺激了经济增长,增加了就业机会,他们心中对中美贸易争端根本不在乎,也没有什么切身体会。虽然中美贸易争端在中国国内常常见诸各类报刊媒体,但在美国并没有大肆宣传。也许争端的影响之于民众的感受有时间上的滞后,也许美国民众与生俱来的对美国的优越感和自豪感,对于强国主导世界秩序这一规律习以为常,对这类政策并不在意。

2161058F-9F06-4571-AD58-C6B1A215003B.JPG

中美贸易关系自从两国建交以来就在摩擦和曲折中发展。中国的入世促进了两国经济贸易往来,但长期存在于两国贸易关系中的一些问题,例如中国市场经济问题、汇率问题、贸易不平、科技输出等问题,经常被美国用以质疑中国的政策。随着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美国成为了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最多、最激烈的国家。美国公司对海外竞争对手提出的倾销指控中,有20%以上涉及中国。尽管庞大的美国市场和迅速崛起的中国市场,以及日益密切的经贸往来,使得这两个国家相互之间存在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如此激烈的贸易摩擦,我们可以认为不仅是经济的因素,更是政治的因素、普世价值观方面的认识差异所造成的。美国贸易不是单纯的经济决策,而是经济利益和政治现实的平衡。

42170fea30e1f4af5e8c5c8f581406e0.jpg

总体而言,引起中美双方贸易摩擦的原因和类型归纳为五种:一是因一方某些进口激增或者进口限制引起的微观经济摩擦;二是双方贸易不平衡导致的宏观经济摩擦;三是与国际投资有关的投资摩擦;四是因双方贸易制度不同引发的摩擦;五是因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引起的技术摩擦。实际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贸易摩擦在所难免。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市场经济制度还不完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美国都有很大的差异,出现一些贸易摩擦属于正常现象。

2018年美国贸易政策议程报告中,特朗普提出美国贸易政策主线是Free, Fair and Reciprocal(自由、公平和对等)。

所谓Free原则,美国作为二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主要创建者和主导者,其经济贸易开放程度在全球是处于前列的,美国采取单边措施是为了迫使其他成员国也全面开放市场,美国人为了继续保持全球领导地位,贸易政策不可能缺少Free这个要素。

所谓Fair原则,美国把WTO其他成员国政府干预市场、强制技术转让、产能过剩、对国有企业行业保护和补贴等行为视为不公平竞争做法。美国以公平贸易原则,在谈判中占据高地,获取更多筹码,创造舆论优势。

所谓Reciprocal原则,虽然WTO 明确规定了发展中国家可以有特殊和差别待遇,在全球贸易中承担不同义务,但美国强调发展中大国要进行对等贸易。美国之所以启用鹰派人物掌管经济贸易政策部门,提出这条贸易政策主线,背后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

0OnN-hfnsvzc1156741.jpg

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开始放弃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的责任和义务,认为公平贸易应该是绝对的对等,要求其他成员国以美国的关税水平为公平和开放的基准。只有这样做,贸易才是公平的;而如果其他国家的关税水平高于美国,则贸易就是不公平了。在国际经贸关系实践中,对等原则的具体含义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是相对的对等还是绝对的对等,不仅是一个复杂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实践问题。

此外,美国的政治制度,决定了利益集团对贸易政策有重要影响。各种利益集团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和利益积极影响美国立法和其他政策决策,对直接或间接关系到其成员的公共关系决策施加影响。在美国的特有制度下,我们经常会看到,对于有利于美国的事情,美国政界睁只眼闭只眼,而对于不利于美国的事情,哪怕仅仅影响到了小部分人的利益,也立刻会有反对的意见。

国内经济专家分析,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关税,而是另有原因:原因之一美国国内的低储蓄率,使得美国居民的消费持续高于其当期收入。原因之二是中美之间存在着各自不同的比较优势。中国的制造业相对而言比美国更具优势,而美国的服务业相对而言比中国更具优势。原因之三是美国对中国存在高新技术产品方面的出口限制。无论如何调整政策,中美之间肯定是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贸易顺差或逆差的,这本来就是贸易全球化的题中之义。

b603818eeb374fcea303b697c90e9168.jpg

美国的对策是表面上采取贸易保护政策,要求对方降低进口关税、减少贸易逆差,减少财政赤字,但是贸易逆差相比赤字债务规模来说体量是很小的,美国根本目的是一方面要求中国开放服务业(金融、互联网、旅游、文化娱乐、医疗等行业),通过债转股的方式让美国资本参与中国的产业并购重组,以获取更大的利益;另一方面采取渐进式加息,通过通胀方式来化解债务。

2017年,中国从美国进口了1300亿美元的商品,不到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价值的1/3。这意味着,在这一场全面、针锋相对的贸易战中,中国可能不得不采取除关税以外的措施进行报复。结果究竟如何,我们作为复旦的莘莘学子,相信国家有国家的智慧,会以不卑不亢的态度能最终寻求到合作共赢的结局。

  

四、美国自由文化

为期14天的美国游学,虽然接触到的华人较少,但都具有代表性。其中不乏有刘晔老师、陈学毅老师那样的生活在美国的社会精英,也有非法移民最终获得身份的大巴司机大哥,有正在为取得绿卡而努力的耶鲁大学博士,也有美国留学毕业做导游的Peter。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对在美国生活的中国人的状况有了进一步深入的了解。

1.自由、平等、包容

美国的14天,可以体会到自由无处不在,自由与平等本身就是一对矛盾的对立面,保障了个人的自由,必然会失去整体的平等,保障了整体的平等,必然会侵犯部分人的自由。例如美国的全民医保,在美国游学期间,访谈了一位中国移民者,据他介绍:一部分来自中国的非法移民在美国取得合法身份后,尤其是其中的中老年,不工作却喜爱保健医疗,由于美国医疗费用高昂,这部分人的行为对美国的医保、社保基金造成负担,保障了这部分人的自由,势必侵害对那些工作缴纳医保、社保基金的人的平等的权利。美国精神的解决方案是采取了包容的方式,正如雪城大学Catherine Gerard教授所讲授的,对于不同的冲突,会有不同的解决方式,即使是世界观的冲突,也要互相沟通,即使不能认同对方的观点,也可以相互理解,包容。只有不断的沟通,才是解决性别、种族等世界观的冲突的方式。女权运动、黑人解放以及性少数群体合法化正是通过不断地沟通,才得以获得理解,从而获得合法的权利。

雪城的课堂上,教授在回答同学提问时也曾说过,在公共管理中,效率对于我们没有那么重要,平等、自由,保障少数人的权益才是管理的要义。波士顿的自由之路上的水井盖,细节之处是美国人对自由推崇的最好的诠释。

自由之路

2.个人主义

对于自由的追求使得美国人更加关注个人,这一点不论是在美国电影还是在美国街头,都已经深入人心,比起美国的个人主义,中国人更加注重家庭。游学过程中,一位年轻移民者介绍,在华人聚居区,来自广州、温州、福州、延边州的移民居多,一个福州人来了,一家人就都来了,即使是通过非法移民的渠道。对待家庭的付出也是美国人无法理解的,一个福州人通过努力赚钱买了一栋房子后,将房间出租,自己却住地下室,为的是早日把家里的配偶、子女接来。

这些非法移民者通过努力,在美国取得一个合法生活的身份,相对不难,但政治权利难以保障,成为第一个竞选成功的美国华裔州长骆家辉曾经在竞选的时候说过:我的祖先从广州到美国,历经几千里水路陆路,走了几个月,一百多年前我的祖父在距华盛顿州州长官邸不足一英里的地方给人做帮佣。一百多年后,我跨进了那座州长官邸。这一英里的路程,我们家走了一百年。从一个平凡人走到美国部长,骆家辉作为精英华裔的美国梦至今是美国华裔的典范。由此可见政治权利的获得,是不论社会精英,还是非法移民真正融入美国社会的一道门坎。

3.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谈到信仰,不得不说说宗教。美国的宗教是指美国人信仰的宗教,宗教是美国文化中非常显著的一部分。与欧洲宗教衰落的情况不同,宗教在美国建国后持续增长:1776年去教堂的人数只有17%,到1850年翻了一倍,20世纪初期超过一半,现在已经超过60%。美国绝大多数人信奉基督教,但其他各种宗教也同时并存,这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很久以前,那些背井离乡不远万里来到美洲大陆的人,许多是为了摆脱国内的宗教。他们满怀希望,要在新的土地上获得自由。这种最初的愿望逐渐形成了对宗教的偏爱。美国的奠基者们从一开始就在法律上规定宗教自由。但是为了防止宗教获得政权,美国宪法也在第一修正案就明确禁止建立国教。所以,美国有宗教信仰的人较多,但并非传统的宗教国家。在美国的各个城市,耶鲁、哈佛、雪城等世界名校中,教堂都是标志性建筑之一。宗教的信仰也成为美国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影响着美国的政治。在我们参观访问的大法院、州政府中,都在显著位置摆放圣经。即使在美国总统宣布就职,手按的也是圣经而不是宪法。可以说宗教影响了美国人,既追求个人自由,同时也能对其他人的自由的权利给予理解与包容。

551725234574945179

在美国生活的华人,由于缺乏宗教信仰,更多的是背负了对家庭的责任,家庭就是华人的信仰,所以华人更加注重家庭而非个人,崇尚平等而非自由。美国的唐人街多在像纽约一样的大城市,一个年轻的移民者介绍,她们也向往雪城一样的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的城市,但在这些城市,难以获得就业的机会,迫使移民者只能留在纽约这样的大城市奋斗。

祝愿在美国打拼的华人早日实现美国梦

4.美国饮食文化

作为在中国博大精深美食文化熏陶长大的人,初到美国面对汉堡、薯条、可乐以及中式旅游团餐……对美国饮食文化看法只有两个字速食。但随着行程的慢慢推进、走走看看尝尝的我们,发现美国饮食文化其实也十分有特点。

1)多元民族的撞击

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聚合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文化,这使得美国的食物也融入了各种饮食文化、特色。不难发现在美国的大街小巷上除了汉堡店外,中餐馆、印度菜、法餐意餐、墨西哥餐厅……总能找到一家适合你。在我们入住的Syracuse University的喜来登酒店门口不足百米的小街上,我们就找到了墨西哥卷、寿司、中式面条米饭、汉堡、披萨等等。

2)简单精致的融合

有人说来美东不尝一次“Shake Shack”的汉堡,不能算吃过美东的美食。为了这个必尝的汉堡,我们一行人在麦迪逊广场公园店,排了足足半小时,以至于只能匆匆一瞥中央公园的星座穹顶。吃完以后,最大的感受是简单的汉堡中芝士味道醇厚、牛肉饼选料上乘、面包烤得尺度恰好,确实优于金拱门。

此外,在Syracuse University精心的安排下,我们在学校的多功能教室吃到了美国最著名的烧烤餐厅“ Dinosaur 恐龙烧烤屋出品的烤肋排,这可是美国在王牌栏目《早安,美国》中,被评为全美最好吃的烧烤店,可以说其秘制的烧烤酱汁是其获胜的关键,吃完齿颊留香。

汉堡、烤肋排虽然在国人看来并不属于高档的菜品,但用料的上乘、做工的考究,也是别有风味。

3)餐厅的娱乐精神

美国饮食文化还有一个独特之处,那就是餐厅的娱乐精神。这可能和百老汇、好莱坞的发展有关。此行我们在游览尼亚加拉瀑布时去了著名的硬石餐厅(Hard Rock Cafe),从墙上挂着的吉他、耳边播放的音乐、吧台的重金属风到侍者的热情服务,整个餐厅充满了对于摇滚音乐的热衷,以及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而在纽约市百老汇大道游览日,我们在Planet Hollywood餐厅享用了牛排餐。餐厅虽没有法式牛排餐厅隆重的仪式感,但充满了美式自由娱乐的精神,用餐顾客穿着舒适随意、侍者如熟人般的闲聊、牛排甜品配菜都是往大份走、电影衍生产品也触手可得……这些均给了用餐者好心情。

5.美国校园文化

美国的校园文化是本次行程中令人难忘的风景线,和国内不同,美国的高等学府更注重人文和个性的发展,自由与新奇大胆是它们的代名词。除了前文其他小组的校园人文介绍外,本组主要以一些直观感受谈谈美国校园文化:

1)没有校门的校园

走访了宾大、耶鲁、哈佛、麻省理工、雪城大学,最直观的感受这几所大学都没有校门,没有校门的大学充分展现了美国自由开放的精神。据行程中导游及老师的介绍,学校没有校门,还有以下二个原由:一是美国大学面积大,类似于斯坦福一样的美国大学占地面积较广,如果把校园全部用围墙围起来的话,建造成本和维护费用将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关键没有实际意义;二是很多大学坐落于小镇或者小城市。一般而言,大学即小镇,小镇即大学,二者融为一体,就像雪城大学一样,它是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也是美国大学没有必要建造围墙的原因之一。

2)课程以问题开场

在雪城学习的一周,无一例外所有的课程每位教授均是以提问的形式作为课程的开场,教授从解答学生的疑问为切入点,进行课堂教学。这与国内的高校存在较大的不同。而且整个课程中上课气氛自由轻松,只要是与课程主题相关的,学生随时都可以向老师发问,打断老师的教学。课程中涉及的问题或者话题,多数没有精准答案,老师的教学目的是提供思考的途径选择,并非教条要求答案或者解决方式的统一。这些均让我们感叹,不难发现原本在国内课堂不怎么爱提问的同学,也参与到了其中,激发了讨论的热情。

3)课余生活多元自主

除了白天的学习参观课程,雪城大学还为我们所有人提供了短期学生卡,通过学生卡,同学们可以享受校园内的设施。这也为我们了解美国大学文化提供一个极好途径。我们去享用了学生食堂、参观了图书馆、在健身中心使用了健身器材、游泳设施等等。不难发现美国校园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而且设施基本免费,且管理人员基本都是由学生兼职自主管理。除此之外,社团活动也十分活跃,形式多样,基本都是学生自己设计方案组织参与,很少看到学校或者教师干预的影子,充分展现了美国校园文化自由民主。

6.志愿者精神

在美国的公共场所、非营利机构等随处可见志愿者们勤恳的身影,一丝不苟地做着他们在自己家中都不一定会做的劳动。据美国政府统计,每年美国有五分之一的人参加志愿服务,他们为地方和全国性组织付出超过80亿小时的服务,保守估计价值达1730亿美元。在行程中我们了解到一个养老院的董事会成员,可能每周还要无偿花费大量时间在社区图书馆的修缮、书目采购等事务上;一个退休的郡长可能还要继续为我们这些来了解美国公共行政体制的学生做现场教学;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可能还要负责对校园进行游客导览等……为何在美国这么多人愿意投入到志愿者工作中呢,我们觉得可能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美国人崇尚的个人主义精神,许多美国人参加志愿服务的原因是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想通过自己去改变周边;二是宗教原因,宗教信仰影响着美国人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因此许多美国人参加志愿者服务是为了履行宗教的责任。以参观的养老院为例,最初创立的缘由就是富有的犹太人欲为社区犹太老人提供养老服务。

  

五、何谓团队

1.团队精神

人在一起,不叫团队,心在一起才叫团队;团队不是单个人单个人的守护,而是每个人的相互守护。

离了家乡和团队一起来到异国游学,我们才真切体会到同属炎黄子孙、同学公共管理、同样怀揣着理想信仰与社会关怀的我们对彼此、对团队内心深处的认同感。

大家可还记得,参观麻省理工学院时,我们看到精密仪器运转,看到做实验的科研者们彼此配合协作。每部分零件精密无误才有了器械的高效运转,每一位工作者对自己负责的部分做到极致才有了完美的成果。可见,无论是没有思想感情的器械,还是智力超群的科研者,都离不开团队协作。华盛顿之行我们去了国会大厦,观看的十多分钟的影片,最后合众为一四个字是否被铭记在心中了?我们一起去了尼亚加拉大瀑布,瀑布奔流而下的壮观,有着风云突变势不可挡之感,其实,这样气势磅礴的瀑布也不过是一滴一滴水汇聚而成,水滴同往一个方向带来如此伟大的力量。在团队中,众人同心又该是怎样惊人的力量?还有那些快乐温馨的时光:大家一起在唐人街吃波士顿大龙虾,围坐在桌子旁,中间是泛着光泽的诱人美食,灯光映照着每个人温柔而发自内心的笑容,那一刻我们就是一家人。在古色古香的哈佛大学合影留念的时候,在与自由女神合照的时候,我们一起在课堂上学习公共管理知识一起感受美国文化的魅力的时候,我们的心就在一起!从美国大学校园到政府机构再到养老机构,有一种团队一起经历了半个人生的感觉。再面对一件事时,可能惊喜的发现,我们已经产生了默契,我们同样感动于养老院对老人的尊重和精神关怀,同样敬佩老人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样用关注人本身关怀社会的心去思考了国内的养老服务。

除了旅途中对团队的点滴感悟,这次美国游学还使我对团队精神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在纽约州审计长办公室我们了解了纽约州的道德法,利益冲突时你必须如何做?这样的条文也被庄重写入法律。美国各州都有着筹建资金,制定通过税法等的权利。国会的立法会对少数人的利益给予保护。走访纽约州信息公开政府办公室时知道公民作为利益相关者,很多时候不仅仅是参与者,更是决定者。美国的公共管理虽然细节繁多,但效率不低,各机构相互独立彼此制衡。这些都带给我们团队启示。团队中难免有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冲突,心中应该有集体荣誉感。然而团队精神并不是要扼杀掉个人独特的思维思想,不是非要牺牲个体利益去求得所谓整齐。而是能重视每个人思想的火花,去碰撞探讨,最终形成一个团队的理念与方案。团队精神的内核是浓缩融合质变升华。我们在西方,更多提倡个人自由的地方,却也是协作治理概念的来源地。所以,这是不是侧面说明,无论何地,团队合作,团队精神都是不可缺的呢?

记住我们一起上过的课,一起走过的旅途,一起看过的风景。团队,不仅仅是一个集体,而是由一些具有共同信念的员工为达到共同目标而组织起来的。在团队中,人们可以获得和使用更多的不可言传的知识,价值观念和文化特质,它们往往是决定命运的东西,团队成员之间有着相同或相近的态度和价值取向,通过沟通和交流,能够善意地协调、默契协作、互补互助。支撑团队精神的一定要有信仰。华盛顿国会大厦的“IN GOD WE TRUST”郡政府、州政府的议事厅桌上都放着一本圣经。我们也一样。每个人心里都要有信仰,化作千钧巨石,无惧激流,化作一簇火苗,无惧黑夜。然而一个人的信仰还是力量不够。如果团队信仰结合团队精神,总有一天我们的信仰连成一片,渡我们过了江河,为我们刺破黑夜,在黎明的曙光里我们到达河岸,那繁华安宁的世界是我们携手铸造的乐园!

2. 提出问题

在雪城学习的一周时间里,内容丰富充实,安排紧凑,理论与实践结合,教授们虽然风格各异,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喜欢提问,也喜爱大家主动提出问题。他们欢迎所有的问题,鼓励学生表达自己。不管在他们看来有多幼稚或是令人费解,他们对每个问题都大加赞赏,尽力耐心地去解答,自由平等地探讨。相较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本身,他们更看重主动思考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及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方式方法的习得。

美国课堂鼓励自主思考,也强调积极参与。雪城大学里就有多种布局的教室,课桌是四到六人一组,大家面对面,或呈马蹄形圆形,老师在教室里可以方便地自由走动。这样更加方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平等交流和互动,让学生们最大程度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体现了美国教育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

西方教育把教学看成是一个体验的过程,也是一个经验的过程。认为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在课堂上采用体验型学习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会话、小组活动、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等。强调交际的目的,让学生通过体验和任务参与到真实的解决问题的活动中。

例如,在冲突管理反思式倾听这一模块的学习中,Catherine Gerard教授组织我们进行了高风险回应的角色扮演(role playing),两两一组模拟对话,每位同学都用尽毕生演技参与其中,两位可爱的翻译更是献上了教科书般的演绎,生动有趣,令人回味。至此我们对于理论学习有了切身的体会以及更直观的感受。倡导体验式教学的人往往喜欢引用这句名言来说明体验式教学的效果: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示范,我可能记住;让我参与,我会理解。Tell mewill forget; show me, 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 I will understand.

总之,课堂氛围与感染力极好,是非常难忘的体验。

3.多视角分析与Critical Thinking

Onondaga湖水污染治理这一案例中,我们先后参访、听取了Onondaga湖治理委员会的专家、原住居民、Onondaga部落委员会律师和Honeywell公司各方的观点陈述,通过不同的三方面解读,从不同的视角来了解湖水治理过程中既有共同的治理目标,又有不同的关注,以及如何通过协作来推动治理。很多时候可能并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立场的异同。在我们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尤其是错综复杂牵扯甚广的公共管理问题时,应该从多视角分析,避免片面。一方面,从效率和有效性考虑,从多视角分析,更为全面,政策制定和执行也将更为科学。公共管理中有一个田野调查方法,研究者们走出办公室走出校园,深入研究对象工作生活的环境中去,以观察、访谈、口述史的方法搜集资料,在其中工作生活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同吃同住。从研究者的视角转换到研究对象的视角,调查结果更科学客观;另一方面,分析一个公共管理问题和看待事物的时候,不应该管中窥豹盲人摸象般,只看到事物的一面,而应该换位思考、充分考虑。其实现在各级政府都在大力宣扬要打造服务型政府,这里的服务不应该只是提供服务时服务态度的转变,更应该是在面对具体问题时推己及人的周到和体谅,以及对于提供服务内容和方式的深思。

  

不同的利益不同的立场甚至不同的组织文化驱使各方出现了巨大的差异和冲突,但是在分歧中,不同的利益方又有共同点,通过多视角分析,找到共同点和分歧缘由,通过协商来搁置分歧,共同推进问题的解决。正是在各种努力之下,Onondaga湖污染治理取得了进展,成为一个湖水治理非常成功的案例。

  

课间与Grant Reeher教授探讨美国由谁统治的问题,他提出由于年代久远以及取样范围等诸多原因,《谁统治?》这本书并不全面,并给出了自己不一样的观点。教授鼓励我们切勿拘泥于达尔的一本书,多读一些不同学者的著作和文章。在阅读时,保持审慎,切忌人云亦云,培养批判性思维。

西方教育一直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种批判性思维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的探究性质疑。就是质疑一切现存观念的一种思维过程,是在决定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的时候进行的一种理性反思。因此,西方教育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质疑书本的理论和内容,挑战老师、作者和权威,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见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意识。在美国,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已被公认为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目标。在高等教育中,出现了一门以教学生如何思考”,即以培养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基础课程:批判性思维。目前,全美上千所高校开设这门课程,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多达数百种。

总之,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技能,也是一种人格或精神气质。它既能体现思维技能水平,也凸显现代人文精神。在英国学者巴尼特看来,批判乃是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所在批判性思维本质上是一种探究工具。同样,批判性思维是教育中的一股解放力量。在个人和公民生活中,它是一种强大的资源。[3]因此好的批判性思维者, 就是把批判性思维技能和精神气质的培养结合起来,既是理性和民主的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的基础。

  

五、结语

美帝匆匆半月,我们一起去看世界,在课堂上聚神凝思、在各色馆藏丰富的博物馆里流连忘返、也一起在尼亚加拉大瀑布里酣畅的大笑;而除此之外同样重要的,是我们怎样去看待这个世界。我们看到了不同的看待世界的方式、感受到了思维方式的冲击和转变,也明白了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人以截然不同的方式生活着,理解了西方“Do not judge”的价值观,变得更包容更从容,去接受和尊重这个世界的不一样。



[1] []罗纳德•德沃金. 认真对待权利[M]. 上海三联书店, 1998:179.

[2]王绍光.民主四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8,第45

[3]彼得•费希万,诺琳•费希万,爱格尼丝•蒂瓦里,费利克斯•尤恩. 作为普遍人类现象的批判性思维——中国和美国的视角[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57-58.


(供稿:复旦MPA海关组-杨波、韦杰、陈琛、梁兰、钱玮、阮建勋、张柑)

--------------------

更多精彩【游学花絮】请看“复旦MPA”官方微信公众号推送:https://mp.weixin.qq.com/s/tgdqEOtcYJhLH_L94zTnWQ